許多孩子最大的痛苦,是父母“太過完美”
閱讀: 99 發表:2月前優秀的父母會教會孩子如何獨立飛翔,而不是束縛他們的“翅膀”,以便孩子能夠在我們的關愛下茁壯成長。如果希望培養出一個出色且內心充實的孩子,請學會放下自己的焦慮與執念!
本文共計4598字,閱讀時間約14分鐘
【深度解析深度解析美國頂尖心理學家的育兒經】
作者:洛瑞·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美國心理治療師
1
什么都有,但不快活
最初的幾位病人幾乎都是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當他們分享自己不幸的童年時,我能夠輕松地將他們的傷痛與成長經歷聯系起來。然而,很快我遇到了一位例外。這個姑娘二十多歲,聰明而美麗。
她告訴我,她來咨詢的原因是因為她“總是不快樂”。令她沮喪的是,她找不出自己對什么不滿。盡管她擁有一對“非常出色”的父母、兩個優秀的兄弟姐妹、支持她的朋友、良好的教育、令人羨慕的工作、健康的身體和漂亮的房子,但她依然感到空虛。
她的家族中沒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的病史。那么,為什么她總是失眠?為何她總是猶豫不決、害怕犯錯、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她認為自己與父母所說的“驚人”形象相去甚遠,心中總有一個空洞。這讓我陷入困惑。這個案例中沒有漠不關心的父親、苛求的母親或其他冷漠、貶低他人的照顧者,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在我努力理解時,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我接待的二三十歲成年人們紛紛訴說自己遭遇的抑郁和焦慮,難以選擇或專注于令自己滿意的職業,無法維持良好的親密關系,感到空虛和缺乏目標——而他們的父母卻無可指責。
相反,這些病人都表示對父母的崇拜,認為他們是“最貼心的朋友”,總是樂于滿足他們的需求,甚至還為他們支付心理治療費用(當然也在替他們承擔房租和汽車保險),這讓他們既感到愧疚又困惑,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對這些人所說的話心存疑慮。童年往往并不完美,那么,如果他們的童年如此完美,為什么會如此迷茫和缺乏自信呢?這與我所學的知識相悖。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開始相信他們并沒有掩飾或歪曲自己的經歷。他們確實擁有關愛的父母:
這些父母給予他們“發現自我的自由”;接送他們上下學,陪伴他們做作業;在他們受到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為他們請家教以幫助他們解決數學難題;資助他們上吉他課(即使在失去興趣時也允許他們放棄);并不會簡單粗暴地懲罰,而是用“邏輯后果”來替代懲罰……總之,這些父母非常“體貼”,傾心幫助我的病人們順利渡過童年的各種考驗。
作為一位力不從心的母親,我常常在聽病人的訴說時,暗自驚訝于這些偉大父母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直到有一天,我心中浮現出另一個問題:這些父母是否過于付出了?許多父母都在努力做到最好,希望我們的孩子不會走上心理醫生的沙發,而我正在目睹這種養育方式的真實后果。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教育,我們拼盡全力,然而長大后,他們卻坐在心理醫生的辦公室,訴說自己感到空虛、困惑和焦慮。在我攻讀博士學位時,學院的臨床研究重點在于父母缺乏關愛如何影響孩子,但沒人想到問一問:如果父母的關愛過度,那這些孩子又將如何呢?
2
過度保護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原因在于存在許多風險,而各類育兒理論也難以形成共識。不同的派別之間始終存在著尖銳的對立:親密育兒與嚴格教導、兒童中心與家長中心,社會風向則如同“河東河西”的輪回。
然而,所有育兒方法的根本目標卻是一致的:將孩子培養成未來幸福感充盈的成年人。近些年來,值得注意的變化是,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和定義發生了轉變。如今,單單追求幸福似乎已不再足夠,人們希望在各個方面都能體驗到更深層次的幸福。
美國夢以及對幸福的追求,已經從“追求基本滿足”轉變為“無時無刻都必須感到幸福”。格雷琴·魯賓在其暢銷書《幸福工程》中提到:“我感到幸福,但我還應該更幸福。”這種追求已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傳播,成為一種社會運動。然而,她自己對于“應該幸福到什么程度”也感到困惑。
魯賓的經歷和我一些病人的情況十分相似:擁有出色的父母、富有的丈夫、健康可愛的孩子、許多朋友、耶魯大學的法學學位以及成功的自由職業生涯……盡管如此,她仍感到某種缺失。為了解決這種空虛感,她開始了自己的“幸福之旅”,制定行動清單,比如每周買三本新雜志,并不斷整理衣柜。
經過一年的努力,魯賓承認她依然在掙扎。她寫道:“在某種意義上,我反而讓自己更加不幸福。”隨后,她揭示了所謂“成年人的秘密”之一:“幸福并不總是讓你感到幸福。”
、現代社會學研究支持了她的觀點。斯沃斯莫爾學院的社會學教授巴里·施瓦茲表示:“幸福作為生活的副產品,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但將幸福作為目標追求,最終只會導致災難。”
許多現代父母正不斷追求這一目標,反而適得其反。我和同事開始思考:是否因為父母過于保護孩子,避免他們遭受任何不幸,反而剝奪了他們在成年后的幸福感?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生保羅·波恩認為,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臨床實踐中,波恩發現許多父母竭盡所能,避免孩子經歷哪怕一絲不適、焦慮或失望。當孩子成長后面對正常的挫折時,他們會誤認為事情出了大問題。
例如,當學步的孩子在公園里被石頭絆倒,剛倒地還未哭泣,父母就會立刻沖過來安慰。實際上,這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不僅是在游樂場,也是在生活中。如果讓孩子有時間去理解發生了什么(“哦,我摔倒了”),讓她先感受跌倒的挫折并試圖自己爬起來,她才能夠體會到困難的感覺,并學會在未來生活中應對類似的困擾。
這些孩子在上大學時,可能會因為一點小麻煩就向父母求助,而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當孩子被石頭絆倒時,父母允許她稍作恢復再進行安慰,孩子就能學會:“剛才的那一秒有點可怕,但現在我沒事。如果再有不快的事情發生,我可以自己解決。”
波恩指出,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們能夠很好的應對這些問題,但很多父母卻永遠無法理解,因為他們在孩子并不需要保護的時候,過早地伸出援手。這讓我想起自己的經歷:當兒子在沙坑里摔倒時,我會急忙沖過去。記得兒子四歲時,我的一位朋友因癌癥去世,我的第一反應是:不能告訴兒子。畢竟他并不知道她生病了。而且我讀過的育兒書籍都說,告訴孩子親友去世的消息對他們來說太過可怕。最終,我還是把真相告訴了兒子。他提出了許多問題,但并沒有因為震驚而崩潰。總的來說,用波恩的話說,我對兒子的信任使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終增強了他的安全感。
通過告訴他這一事實,我傳達了一個信息:我相信他能夠承受悲傷和焦慮,而我會在旁邊支持他渡過難關。如果我選擇不告訴他,反而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我認為他無法處理這些情緒。這正是許多成年人無意中向孩子傳達的信號。
3
不曾體驗痛苦的孩子
缺乏“免疫力”
哈佛大學講師兼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指出,孩子如果沒有經歷痛苦,就無法發展出“心理免疫力”。他將此過程比作身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強調孩子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困難,以便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我見過一些家長,在孩子未能入選棒球隊或在全校演出中未獲角色時,立刻打電話向學校投訴。還有一位家長,對孩子不喜歡一起乘車上學的同學,選擇親自開車送他上學,而不是讓孩子學會容忍他人。這些孩子在青春期前很少體驗到困擾和挫折。文明的意義在于適應不完美的環境,但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愉快時,往往過于保護,努力為他們鋪平道路。
洛杉磯的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十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現為多所學校提供咨詢服務。她提到,近年來“茶杯”式的新生愈發增多,他們如同易碎的茶杯,稍有碰撞便可能破碎。莫格爾表示,父母出于好意,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消除了所有的擔憂,結果導致孩子在成長后難以應對挫折。洛杉磯家庭心理師杰夫·布盧姆也指出,即使有最優秀的父母,孩子也會經歷一些不愉快的時光。他強調,孩子需要經歷正常的焦慮,以培養適應能力。如果希望孩子在長大后變得獨立,就必須為他們的未來做好準備。
布盧姆認為,許多父母不舍得孩子離開,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空虛。雖然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和財富,但這究竟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呢?他嘆息道,我們常常將自己的需求與孩子的需求混淆,以為這樣就是最好的育兒方式。在《紐約時報》中,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母親瑞內·巴徹描述了將女兒送去東北部上大學后所感受到的空虛。她原本希望從其他母親那里得到安慰,卻發現她們正忙著為孩子的宿舍買冰箱,或是回家幫助中學生處理各種問題。于是,巴徹時常造訪女兒的宿舍,以幫忙搬家的名義逗留很久。起初,她辯解說這是為了女兒好,但最終她意識到:“我正是那種‘直升機父母’。”
像巴徹這樣的母親并不罕見。莫格爾提到,每到開學季,許多父母在校園里徘徊不去,導致大學管理者不得不采取各種措施“驅趕”他們。芝加哥大學在開學典禮結束時安排了風笛演奏,一曲引導新生到下一個活動,另一曲則是為了讓家長們離開。佛蒙特大學甚至聘請了“家長驅逐員”,專門負責將那些緊跟不放的家長擋在門外。許多學校還設立了非正式的“家長接待院長”,以應對難纏的成年人。
近幾年,許多文章探討了為何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普遍拒絕成長,而問題往往在于父母對他們成長的阻礙。肯德隆觀察到,由于如今的孩子相比于祖輩更少,每個孩子都顯得愈加珍貴。與此同時,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也在不斷增加——更多的陪伴、更多的成就和更多的幸福。在這個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自己快樂)的界限愈加模糊。我回想起與一位夏令營營長的對話。當她介紹我兒子的年齡組活動時,提到籃球、T-ball和足球時,她迅速強調:“當然都是非競賽性的,我們不鼓勵競爭。”我忍不住笑了,原來競爭被視為洪水猛獸,孩子們都避之不及。
我們似乎采納了一種“魚和熊掌兼得”的心態:希望孩子取得高成就,但又不愿意讓他們為取得這些成就而付出必要的犧牲和努力。諷刺的是,自信與一個人未來是否幸福并沒有直接關系,特別是當這種自信來自于不斷的寬容與贊揚,而非真正的成就時。
4
選擇與安全感
研究顯示,影響一個人未來能否充實和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實的能力。具備這些品質的人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的挑戰。然而,如今許多孩子缺乏學習這些品質的機會。
一位幼兒園老師簡深有體會,她講述了一位母親送孩子上學的情景。母親忙于簽到時,孩子跑去玩耍,與另一名孩子發生了沖突。她的孩子先玩到一輛卡車,但被對方搶走。爭執了一會兒,對方給她的孩子扔來一輛舊卡車,她的孩子見局勢不妙,也就接受了這個結果。然而,母親卻不滿,跑過去說“這不公平”,要求對方還回卡車。“你看,孩子本來能妥善處理這個問題,但她的母親卻破壞了這一切。”
另一位在幼兒園教書17年的老師也指出,近年來,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干預越來越多。她提到,“入學后,孩子會意識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中心,這對他們來說是有益的,因為有時他人的感受確實更為重要。”這位老師還表示,許多父母認為他們設定了限制,實際上并沒有。當孩子堅持要求買冰淇淋時,家長最初拒絕,但經過幾番談判后卻讓步。“每年都有家長找我詢問,‘為什么我的孩子不聽話?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絕?’我會告訴他們,孩子之所以無法接受拒絕,是因為你們從未真正拒絕過。”
斯沃斯莫爾學院的社會學教授巴里·施瓦茲認為,充滿愛意的父母在給孩子提供大量選擇的同時,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他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普遍認為選擇是好的,選擇越多越好,但事實并非如此。”當選擇較少時,孩子會感到更有安全感,焦慮感也隨之減少。有限的選擇使他們能夠更加專注于某項事物,而這種專注恰恰是未來生活中所需的。研究表明,專注于某項任務能帶來更大的滿足感,而那些面臨過多選擇的人往往難以適應生活。施瓦茲補充說:“我并不是說要阻止孩子嘗試各種興趣或活動,而是要理智地給他們選擇的機會。”
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隨時退出;如果對某件事不是百分之百感興趣,可以嘗試其他的。”那么,當這些孩子長大后以同樣的方式生活,難道不顯得奇怪嗎?
在為孩子提供無盡選擇的同時,我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們有資格過上完美的生活。正如哈佛心理學家丹·肯德隆所言:“當他們感到不滿時,總會有其他選擇在等待。”
在父母的焦慮之下,潛藏著一種誤解:如果我們做得對,孩子不僅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也會成為使我們感到快樂的成年人。然而,養育固然重要,卻無法超越孩子的天性,不同的養育方式也適用于不同的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藝術,但無法教會他們創造力;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不良同伴、糟糕成績等傷害,但在生活中,他們終究會遇到挫折。實際上,當我們不遺余力地為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的童年時,他們的成長反而可能變得更加困難。
「Elite獨家留學規劃VIP群」限時開放申請中!想了解更多關于海外名校留學申請、個人定位、教育規劃等事宜,獲取“選校攻略”、“面試秘籍”、“文書寫作”等干貨資源合集,長按二維碼添加小助手,回復“本科留學”或“中學留學”,我們將邀請您進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