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難養?澳大利亞家庭問題專家直言,要先懂男孩
閱讀: 57 發表:3周前如今,男孩似乎變得越來越難以培養。
社會的快速變化、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以及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都為男孩的成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澳大利亞著名家庭問題專家、暢銷育兒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認為,現代男孩更需要在成長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建立健康的自我認同。
從頑皮無憂的男孩,到充滿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男子漢,這不僅是一次深刻的蛻變,更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成長歷程。
而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簡單的捷徑,也沒有固定的教養公式。
澳大利亞知名家庭問題專家及育兒暢銷書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一書中直言。
許多父母在養育男孩時常常感到困惑:他們常常不明白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到底需要什么,哪怕他們意識到這些需求,也不知該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提供支持。
養孩子本就辛苦,養一個男孩則更是加倍的挑戰,這背后有其科學依據。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針對中年父母進行了一項長達18年的研究,樣本包括13222名年過50的父母,測試內容涵蓋了數學問題解答與記憶單詞的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最初,父母們的智力水平沒有顯著差異,但隨著孩子成長,養男孩的父母在智力測試中的成績明顯低于養女孩的父母。
研究指出:“與沒有兒子的父母相比,養育至少一個兒子的家長,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明顯更快,且兒子越多,衰老的速度也越快。”
從這一點來看,養育男孩對父母來說,簡直是一場全方位的考驗。
首先是體力的考驗。
男孩通常精力旺盛,尤其是調皮搗蛋的典型代表,常常不分時間、地點地上躥下跳、搗亂不已。
大多數情況下,家里的男孩似乎總是有使不完的力氣,甚至常常帶來許多麻煩。
在心理學家史蒂夫·比達爾夫看來,男孩的這些行為實際上源自于他們更強烈的安全感缺失,這種行為多是出于內心的不安,想通過激烈的表現掩飾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恐懼。
而這種現象的根源,往往還與激素分泌和生理結構密切相關
。
比體力更消耗的是心力。
很多家長對男孩的常見毛病深有感觸:丟三落四、記性差、做事拖沓等等。
總是丟了鑰匙、找不到書包、作業拖到深夜才做完。
無論父母如何提醒,男孩通常都是“好好好,記住了”,一轉身就完全忘記。這與男孩大腦的生理特點是息息相關的。
研究表明,在胎兒階段,男孩的大腦發育速度普遍慢于女孩,因此,很多男孩在小的時候顯得不如女孩聰明機靈。
記憶力差、做事拖延等現象也是他們大腦發育遲緩的自然表現。
另外,男孩在情感共鳴方面的表現也常常令人捉摸不透。
不少家長也能感同身受:在一次加班后,女兒會關切地問“媽媽累不累?我幫你捶捶肩吧”。但兒子卻會問:“媽媽工作累嗎?那你趕緊幫我拼玩具吧!”這種反應讓父母既無奈又想笑。
其實,男孩的情感反應之所以如此,源自他們大腦胼胝體的結構。
女性的胼胝體比男性厚三倍,這使得女生在理解他人情緒、處理復雜情感時更具優勢。
而男孩由于胼胝體相對較薄,左右腦連接的能力較弱,因此共情能力較差,情緒更容易外露,甚至容易因小事而激動或爆發。
不僅僅是情感問題,學習上的困難也是男孩常見的難題。
男孩在學習上的劣勢同樣明顯。一個典型的現象是,男孩的注意力普遍較弱,且受到外界誘惑的影響更大。
例如電子游戲常常讓他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據統計,2022年全國本科招生中,女性占了295萬,而男性僅為173萬。
回顧這一代人的成長軌跡,盡管早些年男孩數量較多,但在學業上,男生卻逐漸處于被淘汰的狀態。
事實上,這一問題并非中國獨有。
根據《2024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國的高等教育入學性別差距,與芬蘭、冰島、法國等發達國家并列為世界第一。
這一現象充分表明,男孩在學業上的壓力和挑戰無處不在,尤其是在當前高度競爭的教育環境中。
綜上所述,養育男孩不僅在體力上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情感、智力和學業方面同樣面臨諸多挑戰。
這不僅僅是家庭生活中的“小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到生理、心理、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復雜課題。
近年來,男孩的教育問題逐漸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家長并非是首批面對這些困惑的人類。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文化,都曾面臨過男孩教育的挑戰,且各自提出了各自獨特的解決方案。
然而,隨著社會的變化,這些傳統的養育方法似乎逐漸失去了效果。
每一個男孩的成長路徑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他們所需要的教育方案也應當具有個性化特點。
要成功地培養一個男孩,父母首先必須深入了解他。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其著作《養育男孩》中,詳細分析了男孩成長的三個主要階段:
?
階段一:從出生到6歲
?
在男孩出生后的初期階段,性別差異并不顯著,他們的行為和女孩并無太大區別。
這個階段,男孩最需要的是與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深厚聯系和關愛,這為他們提供了安全感。
史蒂夫·比達爾夫認為,母親是最適合提供這種愛的對象,因為母親在情感表達和護理方面通常更為細膩,且她們是孩子最初的依賴來源。
然而,這個時期的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母親的情緒狀態對其影響巨大。
若母親情緒低落或焦慮,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些情緒波動,進而影響其心理和情感發展。
雖然父親同樣可以參與育兒,但父親的角色與母親的撫養方式不同,重要的是父親不應缺席。
此外,過早地將男孩送入幼兒園,可能會導致他們產生焦慮和孤獨感。
研究顯示,男孩相比女孩在分離時更容易表現出情緒問題,因此,父母應謹慎選擇孩子入托的時間。
?
階段二:6到13歲
?
隨著男孩進入學齡期,他們會開始表現出更多的“男子氣概”。
在這一階段,男孩亟需男性榜樣的影響,父親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如果父親能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身教來指導孩子,教育效果會更為顯著。
但在中國,許多家庭由于父親工作繁忙等原因,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往往缺位,這會導致男孩在情感和社會行為上出現諸多問題。
研究表明,父親缺席的男孩可能會在學校表現出不守紀律或故意搗亂的行為,這是他們尋求關注的方式。
此外,學校中的男教師在這一階段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盡管目前男教師在許多學校的比例偏低,但他們的出現能有效彌補父親角色的缺失,幫助男孩在情感和行為上找到更多的支持。
?
階段三:14歲及以上
?
進入青春期后,男孩的身體和情感發生劇變,睪丸激素的迅速增加使他們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波動、反叛心理和探索欲望。
這是男孩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他們開始形成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階段。
父母往往會感到跟不上孩子的成長節奏,家庭矛盾也隨之增加。
對于這一階段的男孩,父母的角色轉變至關重要。
父母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同時設立清晰的規則和界限,幫助男孩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保持一定的秩序感和安全感。
此外,男孩此時需要更多來自不同男性榜樣的指導,這不僅僅是父親的職責,還包括其他親戚、朋友,甚至老師等。
教育方法的調整與改進
男孩的教育不僅僅依賴于傳統的育兒方法,更需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做出個性化的調整。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書中強調了教育環境的重要性,男孩需要的是充滿活力且符合他們天性特征的教育氛圍。
父母應當充分理解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異,避免簡單地將男孩與女孩進行比較。
此外,男孩天性活躍,容易做出一些“小錯”。
相較于嚴厲的批評和懲罰,及時的表揚和獎勵更能激勵男孩的積極行為。
史蒂夫·比達爾夫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某個周末,父親無意間對兒子說,和他一起踢足球很有趣。
這種輕松的表揚讓男孩感受到父親的認可,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在這一過程中,榜樣的力量不可忽視。
書中提到的一位男性美術教師通過自己的興趣和魅力,激勵了大量男孩參與藝術創作,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所在。
男孩不僅會從父母身上學習,還會在生活中尋找那些與自己相似或他們希望成為的人作為榜樣。
?
理解與耐心是養育男孩的關鍵
?
總的來說,男孩的成長并非一蹴而就。每個男孩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軌跡,父母的角色也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調整。
在這一過程中,理解男孩的需求,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與引導,比起單純的焦慮和擔憂要更加重要。
正如“飛輪效應”所描述的,雖然起步階段可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男孩將會在父母的細心養育下,逐漸展現出他們最光彩奪目的一面。
培養優秀男孩的關鍵不在于一味的要求,而在于為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支持和正向引導的成長環境。
只有當父母耐心、細致地陪伴男孩,理解他們的特質與需求時,男孩才能夠在健康、積極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Elite獨家留學規劃VIP群」限時開放申請中!想了解更多關于海外名校留學申請、個人定位、教育規劃等事宜,獲取“選校攻略”、“面試秘籍”、“文書寫作”等干貨資源合集,長按二維碼添加小助手,回復“本科留學”或“中學留學”,我們將邀請您進群交流!
![](https://asset.findingschool.net/attachments/company/51238c5fdec2d8107c55f4bc68767922.jpeg)
![](https://asset.findingschool.net/attachments/company/2021122415061830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