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這兩所學校都比較新,是所謂的World School,也就是“一所學校,多個校區”,在美國和中國都有校區。因為在不同校區之間的轉換相對比較容易,尤其現在疫情期間,比較受中國家長的歡迎。但是這種創新性比較明顯的學校,和美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私立學校無論從理念上還是從學術實力上的差距都是比較明顯的。建議您再考慮幾所傳統的美國私立學校對比選擇。如果一定要在這兩所里面選,建議選紐約的Avenues,這所學校在曼哈頓的口碑算是比較不錯,學生里不乏名人子女包括Tom Cruise的女兒Suri Cruise.
-
這二所學校的創世人都是 Whittle。他一直希望創立一所世界學校,也就是同一所學校在世界各地都有分校,學生可以在不同分校上課,成為一個真正的世界公民。但 Whittle 創立了紐約的 Avenue 學校之后,投資人并不支持他在其他國家開分校,在中國籌備開分校也是一波三折,所以他就離開了 Avenue, 另外找投資人創立了華盛頓的 Whittle School,并在深圳開了分校。如果純粹從學校角度去看,我會建議 Avenue. 畢竟辦學時間比較久,在紐約的口碑也很好,很多紐約的精英家庭會把孩子送去 Avenue。其中一個原因是 Avenue 從小學開始就教授中文。但 Avenue 是一所走讀學校,如果孩子去的話需要家長陪同。Whittle 是一所走讀 + 寄宿的學校,孩子可以自己去寄宿,不用家長陪同。Whittle 辦學時間比較短,應該還沒有畢業班,大學走向還沒有先例。
如果考慮8 年級開始去美國留學的話,紐約附近還有其他學??梢钥紤]。 -
這位家長您好:
兩所學校其實都差不了太大,也是同一個創始人創辦的學校。Avenues 創建的時間較早,師資方面也更加雄厚,但是不提供寄宿,學生想要讀這所學校還需要另外尋找寄宿家庭。而Whittle 則位于DC,學校新一些,提供住宿但師資比Avenues會稍微差一點,我個人并不太建議孩子入讀DC的學校,一是治安一般,二是這個地方的政治化太強了,對孩子的人格塑造會有不小的影響。其實如果可以的話,我建議多申請幾所美國的傳統名校。 -
這是個教育集團。中文名,在深圳叫“薈同學?!?。據介紹,創始人曾任紐約州教育局負責人,其宏愿是:在全球十幾個國家,辦都市里的優質學校。華盛頓、深圳,算起來都在市里頭。深圳校園在前海,目前那里還不熱鬧,校門口能隨便免費停車——在寸金地的深圳,這很難得,也很“特別”。相信幾年之后,熱鬧可期。
我至少三次到訪過深圳校區,并兩次在其蛇口展示場地做過分享、聽過介紹。
類似地,這類教育集團,還有一個叫什么“斯”的。同樣,我也去過其蛇口、福田校區。
如果做個比較,,我會發現:這兩個集團,均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第一,集團化。
什么樣的機構,會搞“集團化”?是不是商業機構,比較多呢?譬如,就沒聽說過有“海北省人民政府集團”。放眼咱們的四周,這樣的教育集團,國內比比皆是。這是不是“很有意思”么?讓人不免擔心的是,當學校成為“集團”、校長成為董事長(或者叫得好聽點叫“理事長”),那么,教育,或許就掉個頭、扭轉身,離開了傳統價值。
傳統美高似乎都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人家搞了幾百年,真正的百年老店。
為什么?
“你們這么有名,學位供不應求。為什么不辦個分校?譬如,來深圳?!蔽以苯佑懡踢^美高校長。
“文化。設分校、開校區,我管不過來,得派人去管。那很可能會形成另一種不同于‘本部’的文化。同一個校名下,出來不同的人。這個,不是我們想要的?!?br />
這一點,任何在國內有分校學校呆過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來自“本部”,是不是說話時多少嗓門要大些、宗氣足些,有種“自豪(優越)感“?!本部學位,相較于分校,更是趨之若鶩呢?
何況,上學不是去“夏令營”、不是去游學、不是進個培訓班。集團化固然帶來了便利——似乎可在不同校區間,隨意跳躍、轉學——這是集團化學校宣講會上經常推銷的一點,但是,哪次轉學,孩子都不相當于從頭開始呢?花一個學期到適應,剛剛習慣,又去另一個學校,當“候鳥”么?集團化的這點好處,能否用得上、值得用,至少,還可進一步探討的。
好比孩子小,咱三天兩頭搬家,他/她受得了不?
第二,都市化。
商業機構開門做生意,都喜歡街鋪、門店。學校里一大群孩子,活蹦亂跳,都要足夠的活動空間和場地,好接觸自然。且不說高爾夫、真草足球場、農場這樣需要極大空間的奢侈品,但至少要有足夠的場地吧?但是,在我過去兩三個月里到過的至少4家國際學校,兩家創新開設了“空中跑道”,就彷佛你開著車子,穿行在城中心大樓里的天橋上一樣。至少兩家的跑道,借用了學校里正常的人行道——“合二為一”。都市,從來都是寸土寸金,惟有充分利用。甚至,有的成為“樓上學校”,干脆沒有操場,要租借別人家的。
孩子不是沙丁魚?;ù箦X,去美高,不是為了都市的便捷、繁華,而是寧靜淡泊、專心致志的教育,對吧?因此,這樣的創新,我能理解,但這些,都很難說讓人心曠神怡。相反,神經萬分緊張。作為家長,我會難過。
當然,您提到的兩處校區,我都還沒去過。好在離得近,以后會盡量實地走訪一下,也是我的一個心愿。但是,幾年前從其做分享介紹時,我就第一時間從地圖查看過其DC校區,在哪里、有多大……。在參觀過十幾二十所美高后,美高校園和設施設備上,我會很在意兩個部分,其中之一,就是校區大小。幾乎可以說,所有的小校區學校,都面臨這個”樓上化“挑戰。
集團化,商業化;都市化,“樓上化”。
這兩種傾向,都很難提供優質現代教育和落實“全人教育”理念所必需的校園場地和設施設備要求。
同時,這也說出了一個”秘密“:美高擇校時,學校的占地面積、場地規模,并非是個擺設。利用FS網站提供的資料,我曾統計過,高排名美高,人均校園場地面積大約在1000-2000平方米。尤其前30里,只有極少數幾家是人均兩三百平方米。有意思的是,它們都很靠近都市。
注意,是土地面積,而不是建筑面積喔!都市里的“樓上學?!?,幾家能夠滿足呢?
套用一句名言:美高之高,不在于大樓之高,而在于教育品質之高。
在教育領域,所有創新的地方,咱們做家長的,最好都留個心眼兒。包括,學校的組織形式,即setting,和校園場地的大小。都市學校,常常有這些需要咱們謹慎選擇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