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問題,我是最有發言權的。孩子9年級在走讀學校,住在美國寄宿家庭,先后換了3家家庭。結束后轉入寄宿中學讀10年級,現在即將以優等畢業生完成12年級,進入非常好的大學。兩種類型的學校都經歷過的。如果讓我重新選擇,絕對不會是走讀學校和寄宿家庭。但是,從長遠看,我和孩子都會很感激9年級那段難以忘懷的經歷,因為這段經歷促使孩子快速成長、成熟,認識什么是真正的美國,拋棄幻想,面向未來。
-
這個問題也是我的問題。我的孩子在國內的國際中學第二年,孩子每天回家,關于學校的情況大部分靠孩子轉達,每年的兩次家長會和若干次家校活動,遠遠少于以前孩子在體制內學校的家校互動,我反思有自身的語言問題,但更主要的是對國際教育體制的不了解,因此家長間的互助顯得尤為珍貴。最近與在讀家長的交流,有益的收獲有兩個,一是家長會一定要參加,二有的美高有很好的中國家長圈,不光該校家長受益甚至惠及鄰校中國家長。
關于寄宿家庭,將心比心,我想像家里來了一位孩子,非京背景,他的原家庭教育理念與我家的不同,他的家長價值觀與我家不同,我會如何對待這位客人?除了書面上的規定,提供床,食物,衣物,代開家長會,接送,帶著參加我家的社交活動外,我在教育此孩子的時候會有一定的空間。非不愿也,而不能也。再有,關于教育,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我沒有足夠的自信去將自己沒有經過驗證的"教育觀"強加在別人孩子身上。那么,如果我的孩子在美國,"別人的屋檐"下,我會懷著無限的感恩和所有的善意對待將要面臨的一切問題。
"一切的經歷都是生活給予的禮物",當孩子和我們做好了這個準備,我們做家長的就少些糾結了吧? -
這是我孩子的回復:
1、在美國不需要教育服務機構。如果去的不是三流的學校的話,學校都會提供一個負責學生學業的顧問;
2、如果是住宿的話,出現問題都可以向宿舍長匯報,美國人一般都很友好;
3、對于比較厲害的寄宿學校,各種設施都很完備,甚至連心理醫生都有,因此不需要另找教育服務機構。 -
因為總體上中國孩子都是獨子,且去美讀高中的年紀適逢孩子青春反叛期,再加上中美兩國基本家庭文化乃至價值觀的巨大差異(深入到生活的細節中),送孩子去美國讀高中,特別是住在寄宿家庭,的確存在潛在風險。孩子去了,會有痛苦的過渡期。如何幫助孩子渡過這個時期,機構當然可以幫助,但最根本的還是家長如何去做,要承擔第一責任。
-
就這個媽媽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孩子這幾年就讀美國私立高中的經歷,談談幾點感悟。首先,不管就讀國內還是國外學校,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問題,這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難以避免的。其次,不管就讀哪國哪校,學習歸根結底要靠孩子自身的努力去完成,依賴他人的監督管教不是最可取。何況國外的教育就是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憑借其科學的評價體系監督考核學生平時的學習過程。最后,未成年的孩子的學習都是需要家長高度參與跟蹤,尤其是去了美高后家長更需和孩子以及孩子的老師們保持密切聯系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態和心理狀況,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還有比較重要的是要和孩子一起合理規劃高中幾年的課程和活動,安排各種標化考試日期。如果家長自身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建議在就讀美高一開始就請有責任心的有經驗的有愛心的顧問跟蹤和規劃。我身邊有兩個案例,一個是我朋友在美國陪讀,女兒就讀一美國私立走讀高中,朋友自己本身也有幾年的美國工作經歷,女兒在國內重點中學期間表現很優秀,她每天接送女兒,和女兒在一起,對女兒的學習和生活都了如指掌,這種情況下她們還是請了當地的顧問幫忙選課,規劃活動等,朋友說自己不夠專業,盡量少走彎路。另外一個是孩子的同學,就讀的私立7天寄宿的,但是該同學媽媽純陪讀,每個周末接回。從9年級開始就請顧問跟蹤孩子學習,對薄弱的課程隨時補習提升。同時又幫忙規劃孩子的各類活動。這樣四年下來,該孩子相對比其他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發展更為出色。其實到12年級才請顧問幫忙大學申請的事,感覺為時已晚,一切木已成舟,很難有所改變提升。孩子大學申請時需要的學業成績,活動經歷和文書都是需要日積月累的。升學顧問在最后一年無非是幫助挖掘孩子的申請亮點,修改一下文書。申請之前的規劃和孩子自身的努力積累最為重要。讀了自己孩子許多篇文書無一不涉及他自身的各種經歷,寫得都很真切很深刻。孩子自身優秀,顧問才有可能助你一臂之力,升入理想的大學。
至于住家,我想能保證孩子的吃和住,能保證安全安靜平和的學習環境,又能適當接送,孩子自身又身心愉悅,能和住家和睦共處,作為家長應該可以安心知足。如能遇上住家善于管理孩子學習,孩子又能樂于接受,那是家長的一大幸運。但是很多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不是盡善盡美的。 -
這個問題我們被很多家長詢問過,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孩子在走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除了學術上(閱讀寫作能力),還有在學習習慣及方法上的長期培養。如果可以考到好的寄宿學校,寄宿學校看管的是十分嚴格的,家長可以放心。最重要的是孩子自身具備良好的能力來應對美國的學業,只有這樣她才能快速的融入到當地的學習和文化社交圈子里。家長在孩子出國期間的陪伴應該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
-
您提到這些的是非常實際的問題。上星期有位家長經人介紹找到我,她有同樣憂慮和期望。她的孩子讀九年級,是走讀高中,希望找個顧問全程跟進。 在尋找合適的人選過程中,家長應該重視維護自身和孩子的利益,對于一攬子付費的情況尤其應謹慎,因為你不知道是否會滿意所提供的服務。最好是按學期或年級分開付費,這樣你不至于被捆綁,若滿意就續約,不滿意可以另外找別的顧問。從另一角度講,顧問將盡全力提供服務,以贏得下一年的服務機會, 同時,從顧問的立場看,她/他也有不續約的權力,所以比較公平。
-
1.選課 絕大多數的學校不是從9年級開始做大學申請的計劃,老師和住家也沒有責任來幫你把關學業安排。美國的課程優勢進階式的,你一開始沒有選好,后面要跳級基本不可能。所以父母也好,顧問也好,參與選課是很重要的一步。
2. 輔導 這個要看學生自己的主動性。好的顧問資源多,可以推薦更優質的項目資源。
3. 提醒不足的,父母的提醒到位是最好的。顧問也可以溝通協調。只是對學生來說執行力是個挑戰。 如何能安排好時間,日積月累的進步一點點,對學生和成人都不容易做到。
現在資信發達,父母學生自己多學些達到目標的太多人了。這個完全是個體選擇了。 -
你好,你的問題把我難住了,我只能說一下我的意見,不能代表所有家長的意見,只供參考。
一般來說在國內自己的母語教育體制下都沒學好,或者自我控制差的孩子是不適應去美國讀高中,要是把孩子的學習分層次的話,在中國屬于一流學生(全國重點,省重點)肯定沒問題,還有就是準一流學生很聰明,不適應中國的應試教育,成績上不去,去美國可能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這2類學生應該是可以考到很好的TOEFL和SSAT,申請寄宿前50,前100都可能實現。去了寄宿學校,你說的情況就極少發生。
因各種原因上述學生被全聚德,或者標準考試成績不高可能就會選擇走讀,還是大多數。走讀市場現在還不成熟,你可以申請,但是不能保證學校的好壞。我家的底線是不去走讀學校,所以走讀學校的情況不是很了解。
現在中國申高很火爆,希望家長要冷靜分析,多問幾家留學顧問,這么高的學費,又是孩子離開父母(不好受),在加上你說的情況發生,所以要不是很好的學校真的沒必要去美國讀高中,最起碼是要標準考試考出來再去。語言不過關更容易產生誤解,你說的情況就更容易發生。通過教育機構跟蹤管理也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認為英語基礎不好,先出去再說,到了美國后有英語大環境,英語就會好,確實去了后說話和聽力會提高,但是學術和會說會聽是2回事,農村老太太沒有文化不是也會說話和聽他人說話嗎?老太太能考大學嗎?所以學術基礎打好了再出國留學,高中來不及就直接去讀大學。希望能幫助你。